助力智慧导诊智能升级

医院智慧导诊是以机器人为载体,基于医疗 AI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拥有自主导航技术且自主移动。智能覆盖导诊、智能问答、科普宣教等就医服务;智能导诊可根据患者主诉及症状快速推荐科室医生,智能问答可针对院务等问题在线答疑解惑,解决了患者因医学知识缺乏,院内咨询不便所导致的医患资源错配的痛点,同时满足医院智慧服务评级的诉求。

 

 

方案价值优势:

1、提升患者满意度

智能导诊缩短了导诊时间,减少了迷失,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智能导诊提供问答对话式的导诊服务,AI 引擎可智能识别患者的意图(导诊意图、问病意图、问药意图、院务咨询意图等),并提供对应服务。同时提供语音和文字两种输入方式,方便患者输入信息。

2、减轻工作强度

根据患者的情况和需求,智能导诊系统能够为每个患者提供个性化导航。智能导诊机器人让医护人员从重复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为患者提供更专业的就医服务。

3、提升医院智慧化形象

 智能导诊服务覆盖综合医院的全部的常见科室,全面满足患者的导诊需求,同时可提供针对专科的细分科室导诊服务,适用于口腔科、眼科等专科医院。提升医院智能化水平,加快医院智慧化建设

4、定制化轻量化接入

根据各个医院的科室划分、职能划分和医生资源分布情况,提供定制化接入服务。产品接入流程简单轻量,对接方仅需少量研发工作量即可完成接入。

助力智慧展厅服务升级

场景痛点

智慧展厅作为一个融合了科技与展示的场所,通常拥有丰富的展品和信息,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其中,导览讲解是提供参观者信息和互动的重要方式,但也存在一些痛点:

  1. 信息过载: 智慧展厅通常拥有大量的展品和信息,参观者很容易感到信息过载,难以有效吸收和理解。
  2. 人员限制: 传统的导览需要人工讲解员,但成本高昂,且难以满足高峰时段的需求,可能导致参观者等待时间过长。
  3. 多语言需求: 国际化的展厅需要提供多语言的导览服务,而招聘多语种讲解员成本高昂且不易管理。

实施难点

导览讲解机器人引入智慧展厅也面临一些实施难点:

  1. 语音识别和合成: 导览机器人需要能够准确地识别参观者的语音指令,并以自然流畅的语音回复,这涉及到高质量的语音识别和合成技术。
  2. 多模态互动: 导览机器人应能够以多种方式与参观者互动,如语音、图像识别、手势等,确保用户体验的多样性和便捷性。
  3. 智能问答: 机器人需要具备强大的问答能力,能够回答各种问题,并根据参观者的兴趣提供个性化的解说内容。

解决方案

为了克服上述痛点和难点,可以采用以下解决方案:

  1. 智能化信息呈现: 利用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将丰富的展品信息以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帮助参观者更好地理解。
  2. 导览机器人: 引入导览讲解机器人,利用先进的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合成技术,实现自动化的导览服务。
  3. 多语言支持: 导览机器人可以支持多语言导览,参观者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语言进行交互。
  4. 个性化推荐: 基于参观者的兴趣和行为数据,机器人可以推荐相关的展品和信息,提供个性化的导览体验。

方案亮点

采用导览讲解机器人的方案具有以下亮点:

  1. 即时性与可扩展性: 机器人可以随时提供导览服务,不受人力限制,且可轻松应对高峰时段的参观人数。
  2. 多语言多模态: 机器人支持多语言导览,同时能够以多种方式与参观者互动,提供更加丰富的体验。
  3. 个性化互动: 基于参观者的兴趣和需求,机器人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和解说,增强参观者的参与感。
  4. 数据收集与分析: 机器人可以收集参观者的反馈和行为数据,为展厅提供更深入的数据分析和改进方向。

综合考虑,导览讲解机器人能够有效解决智慧展厅中的痛点,提升参观者体验,同时为展厅运营管理带来更多可能性。

 

 

助力智慧教育智能升级

场景痛点

1.个性化教育挑战: 科研教育涉及复杂的知识体系,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学习进度差异较大,如何实现个性化教育是一个挑战。

2.互动和参与度: 科研教育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但传统教学方法可能缺乏足够的互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资源不足: 科研教育需要丰富的实验和研究资源,但学校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设备和材料,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实施难点

1.知识更新: 科研领域知识不断更新,机器人需要及时获取最新信息,以保持教育内容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技术整合: 教育机器人需要整合多种技术,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自然语言处理等,确保教育体验的综合性。

3.师生互动: 机器人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提供个性化指导和反馈,需要解决师生互动的难题。

解决方案

1.个性化学习: 基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和水平,通过智能算法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互动和沉浸式体验: 结合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创建沉浸式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实验模拟与数据分析: 利用模拟技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同时提供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培养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

4.知识图谱和语义分析: 建立知识图谱,通过语义分析技术,将复杂的科研知识呈现为易于理解的图形和表达方式。

方案亮点

1.个性化智能辅导: 智慧教育机器人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学习指导和建议。

2.跨时空学习: 利用在线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3.实践能力培养: 借助模拟技术,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和研究,培养科研实践能力。

4.知识共享和协作: 机器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和合作,帮助他们在科研中相互学习和支持。

5.情感智能: 机器人可以识别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提供相应的支持和鼓励,增强学习体验。

助力智慧餐饮服务升级

场景痛点

1.等候时间长: 传统餐饮业常常因为点餐、排队和准备食物等环节导致顾客等待时间过长,影响顾客满意度。

2.订单错误和混乱: 手工点餐容易产生订单错误或混乱,可能引发客户投诉和经营效率下降。

3.人力成本高: 传统餐饮业需要大量人力,包括服务员、收银员等,成本较高且管理难度大。

4.菜单更新不及时: 菜单调整和新品上架难以及时更新,导致信息不准确或营销不到位。

实施难点

1.技术整合: 将点餐、支付、后厨、配送等环节的技术进行整合,确保系统稳定运行,提供一体化的智慧餐饮服务。

2.用户体验: 在保证技术稳定的同时,需要提供用户友好的界面和流程,确保顾客能够轻松上手。

3.菜品准备和交付: 智慧餐饮需要与后厨和配送紧密协作,确保菜品准备和交付的高效性和质量。

4.数据安全和隐私: 处理顾客点餐和支付数据需要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避免泄露和滥用。

解决方案

1.移动点餐: 提供手机应用或扫码方式进行点餐,加速点餐流程,减少排队等待时间。

2.自助终端: 在餐厅设置自助点餐终端,顾客自主选择菜品,减少人工服务环节。

3.智能后厨: 引入智能技术,优化厨房操作,提高菜品制作效率和一致性。

4.数字支付: 提供多种数字支付方式,如手机支付、电子钱包等,方便顾客结账。

5.数据分析与个性化推荐: 收集顾客点餐数据,进行分析,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菜品推荐,提升用户体验。

方案亮点

1.快速便捷: 通过智慧餐饮技术,加快点餐和结账流程,减少等待时间,提高用户满意度。

2.个性化服务: 根据顾客的历史点餐数据,推荐适合的菜品,提供个性化的用餐体验。

3.减少人力成本: 自助点餐和智能后厨技术能够减少人工服务和烹饪成本。

4.实时菜单更新: 利用数字化系统,随时更新菜单和促销信息,提高菜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5.数据驱动决策: 收集顾客数据和点餐行为,帮助经营者优化营销策略和经营决策。

 

送餐机器人COLA给顾客送餐

小贝资讯|322台每万人!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增长约13倍

在近日召开的2022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年来,我国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制造应用规模和水平进入全球领先行列。

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增长约13倍,达到每万名工人322台。5G、人工智能等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应用规模稳居全球前列。

十年来,110家工厂达到国际智能制造先进水平,建成了近2000家引领行业发展的高水平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十年来,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已接近3万亿元,工业软件产品收入突破24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达到近百家,服务范围覆盖90%以上的制造业领域。

下一步,将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加快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着力构建高效能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引领智能制造演进升级。

着力建设高水平产业体系,推进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系统解决方案创新发展,加强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形成高标准应用体系,持续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打造更多智能工厂和智慧供应链,加快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建设智能制造先行区。

着力打造高层次保障体系,聚焦标志性产品、骨干企业、人才和产业集群,优化智能制造推进体系,实施智能制造合作伙伴计划,开展多层次、跨领域交流合作。

 
我国工业机器人十年需求再增300万

  去年底,工信部等十五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机器人产业营收年均增速要超过2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要翻倍增长。而2020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为246台/万人,意味着到2025年将达500台/万人左右,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目前我国老龄化趋势持续加剧,劳动力的减少以及用工成本的增加,让制造业的发展压力不断增长,加快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自动化应用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联合国预测显示,中国20岁至64岁的人口(大部分劳动力)可能已经见顶,在2030年之后将急剧下降。

而实际上我国制造业也在内缩,服务也持续扩大,愿意进工厂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国际劳工组织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为1.47亿,比2012年减少2200万人,同一时期,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增长32%,达到3.65亿人。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中国的劳动人口不再急速增长,不能再依赖持续扩大的劳动力来推动经济增长,而自动化就是提高其现有工人生产力的最可靠方式。

除了缓解劳动力不足的压力外,中国产业结构加快转型,高附加值的高端制造业占比不断提高,也在要求着机器人自动化的加快应用,高端制造在精度、稳定等方面的要求正是机器人所擅长的。

劳动力市场变化和机器人技术提高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推动中国进入机器人应用的热潮期,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运营库存在100万台左右,华尔街日报预计,到2030年中国生产线上的工业机器人将达320万至420万台。

加速制造业的自动化进程,不仅是为了缓解劳动人口减少的压力,还有助于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华尔街日报称,这是中国发展为更高收入水平国家的必经之路,目前中国占据全球制造业的29%,依然是毫无疑问的世界制造工厂。

贝叶斯机器人( AIBAYES )在导航、算法、云端、软/硬件、驱动、控制方面开展研究,积累了机器人动力总成系统技术,实现从核心部件到整机的设计制造,算法调度和软件平台的自主研发。并以此为载体与垂直场景深度结合,专业打造AI+医疗服务机器人全场景解决方案。旗下产品有全院物流机器人、高值耗材管理机器人、垃圾被服回收机器人、消毒机器人、导诊机器人、病房宣教机器人等,已广泛应用于医院各场景,是专业的无人驾驶全场景解决方案提供商。

小贝资讯|IDC:2021年,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同比增长110.4%

6月16日,资本邦了解到,IDC最新发布《中国餐饮行业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份额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0.84亿美元(约合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速达110.4%,呈现爆发态势。

报告指出,近两年,受益于非接触配送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餐饮行业配送场景的服务机器人市场快速发展。未来精细化运营、泛餐饮和海外业务,将成为市场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方向。

2021年,中国餐饮行业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上,资本加大投入,一批公司先后宣布获得亿元级融资,很多融资已经达到C、D轮,IPO在望。在其中的餐饮机器人领域,擎朗智能获得D轮超10亿人民币级融资,普渡科技获得C+轮数亿元人民币融资。

在疫情等因素下,占用现金更少的租赁模式受到更多餐饮企业的青睐,成为更受企业欢迎的业务模式,租赁模式在部分厂商收入占比超过60%。伴随着租赁模式的普及,机器人厂商的业务模式在从卖产品转向卖服务,促进厂商在服务和运营能力方面加大了投入和布局。

此外,到2021年末时,对服务机器人接受度较高的一、二线重点城市、连锁品牌餐饮、火锅类品牌等早期市场客户,机器人渗透率已经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增长出现明显放缓。三、四线城市以及更多传统中西餐餐饮品牌、独立餐饮店等更广泛市场,拓展难度增高,对细化产品品类,提升运营水平提出了更大挑战。

IDC认为,随着海外疫情防控逐步放开及人力成本高等因素,海外市场对餐饮服务机器人的需求显著提升,厂商海外业务取得爆发式增长。部分厂商海外市场规模已经超越国内市场,海外餐饮服务机器人市场正在成为新蓝海,头部厂商都在重点布局。

贝叶斯机器人( AIBAYES )在导航、算法、云端、软/硬件、驱动、控制方面开展研究,积累了机器人动力总成系统技术,实现从核心部件到整机的设计制造,算法调度和软件平台的自主研发。并以此为载体与垂直场景深度结合,专业打造AI+医疗服务机器人全场景解决方案。旗下产品有全院物流机器人、高值耗材管理机器人、垃圾被服回收机器人、消毒机器人、导诊机器人、病房宣教机器人等,已广泛应用于医院各场景,是专业的无人驾驶全场景解决方案提供商。

小贝资讯|全球服务机器人销售大涨37%,五大领域的应用最为火爆

近日,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了《2022年世界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报告,对过去一年全球服务机器人的发展做了总结。

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专业服务机器人的销售额增长了37%,增长速度让人惊叹。按地区分,增长最强劲的是欧洲,占据了38%的市场份额,其次是北美,为32%,最后是亚洲,为30%。

五大领域的专业服务机器人最为火爆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总裁 Marina Bill 表示:“用于专业用途的服务机器人非常多样化,它们通常设计用于执行特定任务,可以在仓库、医院和机场中找到,甚至可以帮助奶牛场自动挤奶。”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总结了2021年销售量最多的五类专业服务机器人,分别是物流机器人、酒店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专业清洁机器人以及农用机器人。

第一是物流机器人,根据统计,2021年共售出了约 12.1万台专业服务机器人,而其中超过三分之一都是物流机器人,主要用于货物运输,因此大部分物流机器人都在室内环境,巨大的需求也让生产物流机器人的厂商达到了286家。

第二是酒店机器人,虽然同比大增了85%,但市场占比还很小,总共只卖出了2万台,目前酒店机器人应用最多的场景还是送餐和远程服务。

第三是医疗机器人,同比增长了23%,达到了14823台,其中大部分是手术机器人,其次则是用于康复和无创治疗的机器人,用于诊断的机器人份额仍然相对较低。

第四是专业清洁机器人,这类机器人增长了31%,销量超过12600台,主要是新冠疫情下各种场景的杀菌需求,喷洒消毒液以及用紫外线消灭病毒的机器人需求大增,另外,如窗户玻璃、游泳池和太阳能电池板等场景的清洁也逐渐被机器人所占据。

最后则是农业机器人,2021年售出了8000 多台,增长了6%,和普通预想不同的是,农业机器人最大的应用场景并不是耕种,而是挤牛奶、谷仓清洁等,用于种植的机器人仍然不多,主要是种植场景复杂,现在大多只能做简单重复工作的机器人还无法适应。

 
消费服务机器人增长减缓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总裁 Marina Bill 表示:“面向消费者的服务机器人主要用于家庭环境:它们有助于吸尘、地板清洁或园艺,还用于社交互动和教育,这些服务机器人是为大众市场生产的,与专业使用的服务机器人相比,它们的定价和营销方式完全不同。”

2021年新型消费服务机器人销量增长了9%,主要包括家用清洁机器人、园艺机器人以及护理机器人三大类。

用于家务的服务机器人是最多的,2021年总共售出近1900万台,同比增长了12%,具体来看,扫地机器人和其他用于室内家庭地板清洁的机器人是最常见的,这种服务机器人如今已经普及,购买十分方便。

另外是园艺机器人,包括割草机器人等,预计这类机器人在未来几年将以平均每年两位数的增长率增长。

最后,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用于家庭的护理机器人将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利好市场。

 
服务机器人竞争态势改变

  本次报告对服务机器人的产业结构做了分析,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梳理发现,尽管服务机器人是一个年轻且不断发展的行业,但行业中87%的生产商却都是老牌企业,成立时间都在2017年之前。

报告指出,近年来初创企业的份额一直在下降,主要是由于行业重点转向软件和应用程序,许多服务机器人供应商不再自己开发硬件,而是使用第三方的硬件产品,自己在此基础上进行软件开发,这些厂商都不算作服务机器人生产商。

探究这种变化的深层原因,一方面是目前如扫地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等细分市场达到了一定程度的饱和,初创企业实力不足,采用重资产的生产模式很难坚持,反而是偏向软件开发的轻资产运营模式更易成功。

另一方面则是目前的存量市场拥有二次开发的需求,通过不断迭代软件系统,可以解决一些服务机器人存在的应用问题,因此初创企业从硬件开发转向软件开发和应用程序开发也是不错的选择。

当然,如今的产业格局是建立在技术没有大的创新的基础上的,能维持多久还很难说,一旦出现新的技术变革,谁胜谁负尚未可知,毕竟老牌企业船大难调头,初创企业更加灵活。

贝叶斯机器人( AIBAYES )在导航、算法、云端、软/硬件、驱动、控制方面开展研究,积累了机器人动力总成系统技术,实现从核心部件到整机的设计制造,算法调度和软件平台的自主研发。并以此为载体与垂直场景深度结合,专业打造AI+医疗服务机器人全场景解决方案。旗下产品有全院物流机器人、高值耗材管理机器人、垃圾被服回收机器人、消毒机器人、导诊机器人、病房宣教机器人等,已广泛应用于医院各场景,是专业的无人驾驶全场景解决方案提供商。

小贝资讯|无人驾驶将合法上路,该信自己还是机器人?

日前,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公众号“深圳发布”发布消息,《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简称《条例》)将于8月1日起实施。据悉,这是国内首次立法对智能网联汽车的自动驾驶的定义、市场准入规则、路权、权责认定等多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

从2021年1月发布征求意见稿,到此次发布的正式稿,深圳在高科技领域再次展现了“深圳速度”。但无人驾驶汽车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到底无人驾驶上路到底靠不靠谱呢?

马克斯曾表示:特斯拉将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公司,“我们的汽车就好像带轮子的半感知型机器人”

也就是说,自动驾驶不只是车的附属品,与自动驾驶相关的算力、算法、感知、执行、乃至数据可以成为AI打通更多垂直领域的核心能力。

 

造车还是造机器人

未来汽车终极形态是什么?没有方向盘,无需人类驾驶;车内不分驾驶、副驾驶座,乘客只需要放松地坐、躺在车内;全程只需要语音与汽车交流……,作为机器人形态的一种,汽车终将演变成汽车机器人,并被人们所使用。

2021年8月18日,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发布了Apollo“汽车机器人”,同时,机器人概念车首次亮相。外观上,自动鸥翼门、全玻璃车顶与外部传感器融为一体;在内部,汽车机器人不设方向盘、踏板、具有超大曲面屏、智能控制台、变光玻璃、零重力座椅等智能化配置。

Uber旗下由Postmates分拆出来的机器人部门Serve Robotics,推出了新一代送货机器人,具有自动紧急制动、车辆防撞和故障安全冗余的机械制动等功能,试图开创一个新的品类,即具有L4级自动驾驶水平的机器人。去年该机器人以在洛杉矶成功完成了数万次送货。

老牌自动驾驶公司、造车新势力、全球最高市值的主机厂、都在发布机器人,即使是偶然,也必然存在着深层的内部联系。

站在未来人工智能的高地,汽车、无人驾驶 、机器人的边界将日趋模糊。随着机器人技术浪潮的冲击,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无人驾驶车辆将能拥有更多客户,人们也可以解放双手,让自动驾驶悄然从科幻片走向现实。

 

最重要的一点,汽车、交通出行与人们的安全息息相关,所有企业应当视保障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作为一切技术研发、商业化推广的出发点。

贝叶斯机器人( AIBAYES )在导航、算法、云端、软/硬件、驱动、控制方面开展研究,积累了机器人动力总成系统技术,实现从核心部件到整机的设计制造,算法调度和软件平台的自主研发。并以此为载体与垂直场景深度结合,专业打造AI+医疗服务机器人全场景解决方案。旗下产品有全院物流机器人、高值耗材管理机器人、垃圾被服回收机器人、消毒机器人、导诊机器人、病房宣教机器人等,已广泛应用于医院各场景,是专业的无人驾驶全场景解决方案提供商。

 

小贝资讯 | 清华大学开发出蛇形机器人,AI 5:0战胜人类飞行教官

1.第六届恰佩克奖颁奖仪式即将在芜湖举行
8月27日-29日,第六届恰佩克奖颁奖典礼暨第十届中国国际机器人高峰论坛将在安徽芜湖悦圆方酒店举行。恰佩克奖(The Capek Prize),是以捷克科幻小说家卡雷尔·恰佩克(Karel Capek)的名字命名的奖项,旨在奖励在机器人领域作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肯定他们为行业发展所做的贡献。院士学者、行业专家如蔡鹤皋、单忠德、王耀南、丁汉、赵杰、孙立宁、王田苗、曲道奎、宋继强、以及众多知名企业家将做客第六届恰佩克颁奖仪式。
— 恰佩克官网
2.清华大学开发出了一种蛇形生物打印机器人 可进入人体治疗胃部伤口
最近,中国清华大学的徐涛教授通过跟博士生赵文祥的合作,徐涛开发出了一种可以通过内窥镜插入病人胃中的蛇形机器人原型。机器人的头部由一个刚性基座组成,周围环绕着三条独立运动的手臂。插入时,它会折叠成非常细的形状,然后在到达伤口部位时打开。一旦进入目标位置后,它的手臂就会挤出一根管子并挤压出两种水凝胶生物墨水,一种含有人胃上皮细胞,另一种含有人胃平滑肌细胞。之后,这些物质被沉积在两层独立的层上从而形成覆盖在伤口上的支架。
— 世界机器人大会服务平台
3.华科校友88毫克机器人登上Science子刊封面
在最新一期的《Science》机器人子刊中,刊登了一篇介绍这款名为「RoBeetle」机器人的论文。本篇论文的一作是来自南加州大学的研究员杨秀峰,本科和硕士均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RoBeetle 重量仅有 88 毫克,能够拖运自身重量 2.6 倍的物体。它可以额外携带 95 毫克的燃料,续航时间长达 2 个小时。RoBeetle 拥有爬坡技能,并且可以在不同纹理的表面行进,包括玻璃、泡沫睡垫、混凝土人行道。
— 机器之心
4.新型可充电锌电池可被集成到机器人结构中 以提供更多的能量
据外媒New Atlas报道,现在的机器人已经能够完成一些不可思议的壮举,无论是在新西兰放羊还是在卢旺达运送医疗用品。它们可以达到更高的高度的一种方法是,如果它们的一些结构材料加倍作为能量储存,就像动物的脂肪一样。科学家们现在已经用一种多功能电池演示了这种方法。他们估计,这项技术可以为未来的机器人提供高达72倍于当前配置的动力。这项工作是由密歇根大学的工程师进行的,他们正在研究廉价、无毒的锌电池为新一代机器人设备供电的潜力。这些电池通过由水基聚合物凝胶和凯夫拉背心中使用的芳纶纳米纤维制成的膜在锌电极和空气阴极之间传输氢氧离子,这种设计开启了一些有趣的多功能功能。
— New Atlas
5.瑞典大学研究人员在3D打印机基础上研制出4D打印微米级软机器人
据外媒报道,瑞典林雪平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利用基于挤压的3D打印机开发了一套用于微机器人的微执行器。据说该致动器包含一种电活性聚合物,该聚合物在打印后在存在电荷的情况下会改变形状,从而赋予其4D功能,在软机器人中,这相当于肌肉收缩。虽然4D打印的软机器人通常仅限于厘米或毫米级,但如今技术研究人员将其驱动机制缩小到微米范围,厚度约为20微米。他们声称自己的定制机器具有多功能性和可扩展性,并希望借助以前看不见的复杂微型机器人来“扩大软机器人的范围”。4D打印也是一种3D打印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制造的物体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使用能够变形的材料进行变形处理。

— 中国机器人网
6.美国DARPA AlphaDogfight大赛落幕, AI 5:0战胜人类飞行教官
在美国 DARPA AlphaDogfight 挑战赛的人机大战(美东时间 8 月 20 日)中,苍鹭系统公司的 AI 算法在虚拟空战中以压倒性优势击败了人类飞行员,这场备受瞩目的人机大赛也落下了帷幕。最终,经过 8 月 18 日 – 20 日三天的激烈角逐,Heron Systems 在七支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此次 DARPA AlphaDogfight 挑战赛的冠军团队,并与戴着 AR 眼镜的人类 F16 飞行员在 VR F16 模拟器中展开角逐,以 5:0 战胜了人类飞行员。
— 机器之心